IFM增量编码器是一种用于测量旋转位移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输出的设备。其工作原理基于光电转换技术。编码器内部包含一个带有相等角度缝隙的码盘,这些缝隙分为透明和不透明部分。当码盘随工作轴一起转动时,光源发出的光线会经过码盘的缝隙,形成明暗变化的光线。这些光线变化被光敏元件接收并转换成电信号,再经过整形放大,z终输出一定幅值和功率的电脉冲信号。脉冲数就等于转过的缝隙数,从而实现对旋转位移的测量。
1、码盘
材料与形状
码盘是增量编码器的核心部件之一,通常由玻璃、塑料或金属等材料制成。其形状一般为圆形,并且在圆周上均匀分布着一系列的透光和不透光的刻线或者缝隙。这些刻线模式决定了编码器的分辨率和测量精度。
例如,在一些高精度的增量编码器中,码盘会采用光学玻璃作为基材,通过光刻技术在上面制作出非常精细的刻线图案,以实现高分辨率的测量。
工作原理与作用
当码盘随着被测轴一起旋转(对于旋转式增量编码器)或者直线运动(对于直线式增量编码器)时,光线透过码盘的透光区域或者被不透光区域阻挡,从而产生相应的光信号变化。这种光信号变化是后续信号转换和处理的基础,它能够反映被测物体的位置或运动信息。
2、光电检测元件
组成部分
光电检测元件一般由发光二极管(LED)和光敏接收元件组成。LED作为光源,发出特定波长的光,光敏接收元件可以是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或者光电集成电路等。
例如,在某些工业应用中,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光条件,会选择具有高亮度和稳定性能的LED作为光源,同时搭配灵敏度高的光敏三极管来确保准确接收光信号。
工作机制
LED发出的光照射在码盘上,光敏接收元件接收透过码盘或者被码盘反射回来的光。当码盘的透光区域对准光电检测元件时,光敏元件接收到足够的光强信号而导通;当码盘的不透光区域挡住光线时,光敏元件因接收到的光强减弱或消失而截止。这样,光敏元件就将码盘的图案变化转化为电信号的变化,这些电信号通常是脉冲信号。
3、信号转换电路
放大与整形功能
从光电检测元件输出的电信号通常是微弱的脉冲信号,需要进行放大和整形处理。信号转换电路中的放大电路可以将微弱的脉冲信号放大到合适的幅度,以便后续的处理电路能够可靠地识别。整形电路则将不规则的脉冲信号整形成标准的矩形脉冲信号,去除信号中的毛刺和干扰成分。
例如,在一些高精度的测量系统中,信号转换电路会采用高精度的运算放大器来放大脉冲信号,并使用施密特触发器等电路来进行整形,确保信号的质量。
细分与计数功能
为了提高编码器的分辨率和测量精度,信号转换电路还包含细分电路。细分电路可以将一个脉冲信号细分成多个更小的脉冲信号,从而增加编码器的分辨率。同时,电路中的计数器会对细分后的脉冲信号进行计数,根据脉冲数量来确定被测物体的位置或运动位移。
4、外壳与安装结构
外壳的作用与材质
外壳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内部的精密部件,如码盘、光电检测元件和信号转换电路等,使其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灰尘、水汽、机械冲击等。外壳一般采用金属材料或者高强度的工程塑料制成。金属外壳具有良好的屏蔽电磁干扰的能力,而工程塑料外壳则具有重量轻、耐腐蚀等优点。
例如,在食品加工等对卫生要求较高的环境中,会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塑料外壳来防止灰尘和水汽进入编码器内部。
安装结构设计
增量编码器的安装结构设计考虑到了不同的安装方式和应用场景。常见的安装方式有轴套安装、夹紧环安装等。安装结构确保编码器能够牢固地安装在被测轴上,并且能够准确地传递被测物体的运动信息。在设计安装结构时,还会考虑到便于调整编码器的位置和角度,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